简介

苏曼殊故居原为苏曼殊祖父苏瑞文建造。坐北向南,青砖土木结构平房,有小门廊、天井和正间。

苏曼殊,原名戬,又名玄瑛,字子谷,珠海沥溪人父亲苏杰生是旅日茶商,母亲是 日本人。生于日本横滨,6至12岁时回沥溪村就读于简氏大宗祠,得启蒙老师、举人苏若泉教导。苏曼殊15岁时东渡日本求学,积极参加革命活动。其一生漂泊,三度出家,能诗文,善绘画,通中、英、日梵等文字。其《断鸿零雁记》是中国白话言情小说早期代表作,曾翻译发莎士比亚、拜伦、雨果和雪莱的作品,并将李白、杜甫、李贺的诗介绍到外国。故居是研究苏曼殊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
2008年11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。

人物生平

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)随姑夫抵上海习中英文。

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随表兄林紫垣东渡日本,人横滨大同学校就读,间作画。

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,与日本一少女初恋失败,回广州蒲涧寺出家。未几,重返横滨。

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苏曼殊赴东京人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部学习,加入进步团体青年会,开始革命活动。次年,转入振武学校习陆军技术,并参加拒俄义勇队、学生军、军国民教育会。为此林紫垣断其经济供给,被迫辍学回国。初在苏州任教,继到上海陈独秀主笔的《国民日报》任翻译,冬至番禺出家,受戒。

清光绪三十年(1904)春,寓香港《中国日报》社,得师友资助,漫游南洋诸国。归国后到长沙任教,加入华兴会,参与策划长沙起义。事败转至上海,旋以僧人身份到杭州从事革命活动。之后往来于上海、南京、芜湖间,热衷同盟会、光复会工作。

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曼殊遭通缉逃赴日本,从事文化活动,在《民报》、《天义》等刊物上发表文章、诗作与画幅,编出《梵文典》、《文学因缘》等书稿。次年归国,盘桓于上海、杭州间。

清宣统元年(1909),经陶成章介绍去爪哇中华会馆任教。辛亥革命后归国,在上海加入南社,任《太平洋报社》笔政。当袁世凯窃国篡权阴谋暴露时,曼殊怒不可遏地写下讨袁檄文。“二次革命”失败后,被迫逃亡日本,继续参加反袁斗争。

民国5年(1916),曼殊回上海,住孙中山寓所。此后又两度赴杭州,一度去日本。除致力撰述,结交朋友外,仍十分关心国事,然身体日渐不济,病势沉重。

民国7年(1918)5月2日,逝于上海广慈医院。

民国13年(1924),孙中山赠千金,移葬于杭州西湖孤山。

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富有天才的革命文学家。一生创作大量的诗歌、小说、绘画;另有不少译作,均为优秀之作,后人汇编成《苏曼殊全集》行世。

年代:清 道光

地址:珠海市前山沥溪社区苏家巷

(数据来源:珠海数字文化网、政府官方提供)

*类型:
*标题:
请选择
  • 简介
  • 人物生平
  • 新增标题
*内容:
语音文件
文件要求:MP3
新手机号,需要先进行读者证/统一账号绑定才可登录哦~
完善信息,绑定手机号可以获得20积分哦~
亲~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?
绑定成功

获得 20积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