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成功充分发挥闽人灵巧多变、刚勇善斗、重义轻生的身体特点与个性特点,组建起一支极具地方特色的藤牌军。这支独立的藤牌军参与抗清是在1651年5月。当时郑成功率兵攻打漳州海澄,清漳州总兵王邦俊率骑兵一千、步兵二千在磁灶阻击。战斗中藤牌兵奋勇争先,与其它兵种联合击溃清军,这是郑成功藤牌军首次打败清军的记录。随后在1652年三月的长泰战役、1656年九月的宁德战役等几次省内抗清战斗中,藤牌兵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
1659年五月,郑成功挥师北上,攻打清军驻守在长江南北交通要冲瓜州,在战斗中藤牌军将领韩英、杨祖等身先士卒,率先登上云梯攻入瓜州城内。占领瓜州后,郑军又直逼清军另一重镇银山,在这次战役中,藤牌兵更是英勇出众,胆略过人。清人计六奇在《明季南略》中作如下描述:当清军骑兵进攻时,藤牌兵“严阵当之,屹然不动,俱以团牌自蔽,望之如堵。清军三却三进,郑阵如山,而清之长技尽矣。遥见郑兵背后黑烟冉冉而起,欲却马再冲而郑兵疾走如飞,突至马前杀人矣。其兵三人一伍,一兵执团牌蔽两人,一兵砍马,一兵砍人,其锋甚锐,一刀挥铁甲军马为两段”。面对藤牌兵的灵活多变战术,清军束手无策,总兵管效忠哀叹道:“吾自满洲入中国,身经十七战,未有此一阵死战者。”银山一役,清军死伤累累、落荒而逃自不必说,关键是藤牌兵通过这一硬战打出了自己的威风,连久经战阵的敌军将领都自叹不如。
1661年初,郑成功决定东征,收复被荷兰殖民者窃据的台湾作为反清基地。荷兰人起初对郑军的进攻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,他们认为中国人“不分农民和士兵,只要是中国人,没有一个不是胆小而不耐久战的,都是文弱怯懦,不能打战的”。他们甚至狂妄地宣称:“二十五个中国人合在一起还抵不上一个荷兰兵”。可是,接仗后荷兰人发现,这支队伍的素质与他们原先对中国人的印象根本是两码事。
收复台湾最典型的战役是赤嵌城之役。战前郑成功发布动员令,他说:“荷兰别无他技,惟持炮火而已”。他在战略上藐视敌人,同时在战术上又做到“以己之长战敌之短”。他命令黄昭带铳手500名,前往鲲身尾列阵以待;杨祥带藤牌兵500名从鬼子埔背后绕过鲲身之左,准备横冲截杀;萧拱宸率20条船到右作佯攻状,这些有条不紊的布阵引起了荷兰殖民军的恐慌和混乱,杨祥乘荷兰人军心不稳之际带藤牌军立马赶到,横冲直撞,迫使荷兰人丢下阵地,退回城中等待援军。
赤嵌城之战是展现藤牌军威力的又一舞台。事实上,在整个收复台湾的战斗中,面对洋枪洋炮,藤牌兵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退缩,相反,他们前赴后继,不惜自己的生命迫使侵略者放下手中的武器,投降认输。战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不得不承认藤牌军坚强的战斗力,他在《被忽视的福摩萨》一文中叹道:藤牌军“被用来代替骑兵,每十人中有队长一人,负责指挥并督促士兵冲锋。这些士兵低头弯腰,躲在盾牌后面,不顾死活地冲入敌阵,十分凶猛而大胆,仿佛每个人家里还另外存放着一个身体似的。尽管许多人被打死,他们还是不停地前进,从不犹豫,而只是象疯狗似的向前猛冲,甚至不回头看一看自己的战友有没有跟上来。”敌军首领把藤牌军骂为“疯狗”,恰是他们吃尽藤牌军苦头后的发泻,可见,郑成功的藤牌兵是收复台湾的“敢死队”。他们的战斗精神,代表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。
清朝统一台湾后,郑氏政权官员和军队都被迁往内地,清政府对具有顽强作战精神的藤牌兵仍有戒心,把藤牌兵解散,分别安插到山西、山东、河南等地务农。直到1685年,沙俄侵略者犯我东北,在对付洋枪洋炮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藤牌兵才又被想起。康熙帝下令重新征调、组织郑氏旧部藤牌兵,得400人,由郑氏旧将林兴珠、何佑率领,开赴东北边境。在著名的雅克萨战役中,藤牌兵再显神威,400名将士在枪林弹雨中与侵略者周旋恶战,为收复雅克萨屡立奇功,而藤牌兵居然无一人死于战斗,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。这是后话。